流汗的泥人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顶点读书网网www.abcidc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一百余人,穿的杂杂乱乱,但行进得一丝不愁,齐茬茬地行进着。青一色的寸头短发,腰挎鞘皮短刀,肩扛长枪。百余杆长枪,如密林般,顺着官道徐徐而来,擦城门直奔城西而去。
锃亮的枪头,配以显目的红缨,给人一种肃杀、威严之意。楼头学子被惊得齐齐吸了口气。
“奇怪。刘家子领着巡检营为何前来永坪?到了永坪却不进城,反向城西而去?而且如此地大张旗鼓,莫非某处出了什么事故,施大人急调他们前来?”谢三郎沉吟道。
刘大郎默然地摇了摇头,若刘家子能听从自家老头调遣,那施、刘两家还存在什么问题。
“这不是河口巡检营,是紫溪的护村队。”赵姓书生仔细看了看,笑道。
“紫溪护村队?”
“施兄,谢兄,你们看那些骡车。”赵姓书生指了指队尾,正陆续在楼下通过的四辆骡车。
这些骡车的车厢装有四个木轮,较普通骤车高大了不少,更为诡异的是,这骡车两边没有车辕,而是由车底探出一个马架,直接架在拉车的骡子身上。
“这个…”
“两位就不知道了吧。”赵姓书生道,“平素的骡车、马车都是两轮,用车辕架负在骡马背上。四轮的也有,但十分笨拙,特别是转弯时常常倾覆。但下面这些骡车却十分灵活,转弯时灵巧无比,从不会倾覆。”
“赵兄弟何以说他们是紫溪护村队的?”施大郎道。
“施兄没注意到那骡车车厢上刻着的盾牌?”赵姓书生道,“这是紫溪护村队的标志,意为守护。这些骡车是护村队用来运送物资、伤员及医护队的。你们看,骡车后的那几个臂上缠有红绸带的就是医护队。男的是医生,女的叫护士,专一预备救治队中伤患的。”
顺着赵姓书生的指向,众人果看到骡车后七八个男女,着装与其他人也没有太多区别,只是有好些年青女娘,兴致昂然地走在队伍后面。
“军中竟充斥女娘,诲淫海盗,风气败坏,不当人子!”谢三郎恨恨地骂道。
“谢兄你这就骂错了。这些女娘是护士,却非淫海之人。谢兄难道没去过河口医院?那个医院中就有不少这种女娘护土,护理病人十分地细致。就医病患,无论男女老幼对她们都是赞声不绝。这些女娘洁身自好,绝无半分淫邪之气。”赵姓书生正色道。
“好了。你们就不要再争论什么女娘护士了。”施大郎有些忧虑道,“赵兄弟,你常去紫溪,对什么护村颇为熟悉,你说,他们为什么这般大张旗鼓地来永坪,且奔城西而去?”
“城西?难道他们冲钱监而去!”赵姓书生惊道。
“应该是铜场。”施大郎脸色沉重起来,“昨日,县衙奉州府之命,将钱监及铜场收归官有,并持几个不长眼的刘家人驱离。刘家子定是前来来报复了。”
“他敢!钱监、铜场历来是朝廷所有。当年刘半城勾连奸相,侵占朝廷铜场,今日将铜场收回不过拔乱反正,难道刘家子还敢再有异议不成!”谢三郎叫道。
“据我所知,钱监乃是朝廷所有,铜场却未非官产。”
“怎么不是官产。铜若不足号”
“嘿嘿,谢兄,看刘家子的气势,恐怕不仅仅是异议啊!”赵姓书生笑道。
“反了他了!这是反了!”谢三郎跳脚叫道。
“施兄,你还是快快去知会令尊大人,早作应变之计吧。”赵公子也懒得理会谢三郎,向施大郎道。
“赵贤弟说的是。”施大郎早已心乱如麻,朝谢三郎和一些围上来的学子拱手道:“谢兄,诸位,施某有些急事需暂时离开一会,告罪,告罪。酒饭钱自有力料理,诸位尽兴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“谢施兄。”
“施兄早去早回。”大多学子也知道施、刘两家问的事情,拱手相送。
施大郎点点头,带着谢三郎、赵姓公子仓皇下楼,进县城去了。
铜矿场就在永坪城西十余里的山里,且不说施大郎回县城告警,不消半个时辰,刘远、刘林领着一百余人已赶到铜矿场外。
如此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矿场中人,三十余人在一个留着山羊胡中年人带领下迎了出来。这些人,也一个个端刀持棍,前面八九个身着皂衣,手持铁索铜牌,正是铅山县衙的捕快衙役。
“哪里来的盲流匪徒,眼瞎了吗,竟敢滋扰钱监。不知道钱监是朝廷重地,你们也被诛灭九族!” 山羊胡子昂昂然上前,喝道。
“冲闯钱监等同谋反,你等还不快快散去!”一个皂衣捕头也上前,抖了抖手中铁索,喝道。
刘远手一摆,让刘林领着众人停下脚步,带着虎子等几人走上前,
“这里本是我刘家铜矿场,什么时侯成了钱监了。”刘远淡淡道。
“什么刘家的!经州府授意,原钱监裁撒后,资产一律收由铅山县衙。铜矿与钱监本为一体,自当收归县衙管理。”山羊胡子不屑道。
“那也就是说,衙门一纸文书就将我刘家矿场给收了。是这样意思吧。”刘远笑了笑,道。
“若刘大郎如此说也自无不可。”那山羊胡子昂昂然道。
刘远冷笑道:“呵呵。依宋律,非犯罪藉没,就是临安官家也不可任意剥夺官民之财。铅山县衙难道比临安的赵官家还蛮横?”
山羊胡子一时无语。
论起赵宋对私人财物的尊重,在数千年的王朝史是绝无仅有的。宋前,无论秦汉还是魏晋以至泱泱大唐,历朝皇帝都将天下子民、财物视作自己的私产,对百姓财物,甚至生命有着至高的生杀予夺之权。宋朝却不然,民财与官财有着平等地位,非犯罪籍没,官府不得任意侵占百姓私财。当年,宋太祖想扩建皇宫,但宫墙外百姓不答应,反而在宫墙外建高楼,从高楼上可直窥皇宫中一举一动,宋太祖也没有办法。